以數智技術的“鼎新”帶動傳統制造的“革故”,是推動智能制造的根本。作為一項持續演進、迭代提升的系統性工程,智能制造需要長期堅持,分布實施,既要“頂天”,也須“立地”,需要政府的謀篇布局,也需要企業腳踏實地,合縱連橫。
首先,制造企業智能化升級要立足于現實狀況,不能夸父逐日。在實現路徑上,一是需要企業在不同階段通過“自診”來明確界定自身數字化水平、系統分析投資回報率情況,切忌陷入“智能化”陷阱,盲目采購智能制造解決方案,導致過度投入或投入不足等不合理現象發生。
其次,從行業整體智能化推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企業的主導作用。我國制造業整體呈現“大而不強”,行業“數字鴻溝”大、核心領域創新力不足的不利局面,決定了我國發展智能制造既要在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進展和突破,又要同時加強“數字化”補課,推進智能制造的行業擴散和滲透,這一過程往往面臨外部效應、公共設施投入、信息不充分或不對稱等市場失靈的困境。
要破解這一難題,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明確各級政府和主體單位的權責,通過試點示范等方式帶動社會力量參與,另一方面也要積極調動企業積極性,強調市場配置資源的主導地位,讓“數字化程度高”的企業帶動“數字化程度低”的企業,大企業帶動中小企業,以“產學研政資”五方聯動的方式促進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并以產業集群和生態的形式來加速行業整體智能化進程。
具體來說,以政府引導、企業主導,通過打造智能制造產業生態來推動制造業升級及產業持續性發展,主要分為以下四大方面:
創設新型創新載體,強化“智”造新動能
通過建設一批國家和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等載體,開展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加快構建智能制造創新體系,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發展“智”造新動能。
制造業創新中心是“由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各類創新主體自愿組合、自主結合,以企業為主體,以獨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創新載體”。其目的是“完成技術開發到轉移擴散和首次商業化應用的創新鏈條各環節的活動,打造跨界協同的創新生態系統?!?[1]
2016年以來,工信息部先后出臺《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工程實施指南(2016-2020年)》、《關于完善制造業創新體系,推進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指導意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條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考核評估管理辦法(暫行)》、《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領域總體布局(2018年新增)》等指導性文件,逐步形成了制造業創新中心頂層設計的政策體系,對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規范性提出了要求。
截至2020年,我國已建成15家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132家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主要聚焦于基礎材料、核心器件、關鍵工藝、重大裝備以及軟件等5大關鍵技術領域。
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助力產業“智”升級
聚焦企業、區域、行業轉型升級需要,圍繞工廠、企業、供應鏈、產業鏈開展多場景、全鏈條、多層次應用示范,培育推廣智能制造新模式新業態,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助力產業“智”升級。
一是聚焦制造過程關鍵環節,在基礎條件較好、需求迫切的地區和行業,選取行業龍頭企業開展智能場景、智能車間、智能工廠建設示范項目,總結形成有效經驗和模式,再圍繞設計、研發、生產、物流、服務等全生命周期,遴選確定一批標桿企業,在相關行業移植、推廣所形成的經驗和模式;同時引導“鏈主”企業建設供應鏈協同平臺,帶動上下游企業同步實施智能化升級。
二是滾動遴選跨領域跨行業綜合性工業互聯網平臺作為工業互聯網技術突破、應用賦能的標桿性代表,同時支持行業/區域平臺發展,建設面向重點行業/區域的特色型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更多主體參與平臺建設,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推進進程,發揮平臺向中小企業的賦能作用,帶動行業整體智能化升級。
截至目前,工信部發布“雙跨”工業互聯平臺共15家,在應用賦能方面,平臺平均注冊用戶數達到140萬個,賦能工業企業共計超過8萬家,覆蓋鋼鐵、石化、能源、電力等10余個重點行業;具有一定行業和區域影響力的平臺超過70家,連接設備數超過4000萬臺套,工業APP數量超過25萬個,平臺賦能效應進一步顯現。
三是培育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園區、先導區,聚集人才、科研、產業資源,逐步完善智能制造產業鏈,促進產業規?;?、集聚化發展,并以基地為中心,輻射并帶動一定區域/范圍內智能制造產業升級。
夯實智能制造基礎支撐,做好“智”造新保障
瞄準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健全完善標準、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障等發展基礎,以及加強財稅金融、人才儲備等要素支持,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發展構筑保障。
“智能制造、標準先行?!睒藴驶ぷ魇菍崿F智能制造的重要技術基礎,包括建設細分領域行業應用標準體系,加大基礎共性和關鍵技術標準研制力度,以及推進標準推廣應用等。2015年至今,從我國的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一直根據智能制造發展進程,不斷調整、改進、完善。根據工信部統計,“十三五”期間,我國已發布285項智能制造國家標準,主導制定47項國際標準,涵蓋了企業生產制造的全流程,我國已進入全球智能制造標準體系建設先進行列。
“智能制造,數智為基?!卑ㄒ?G為代表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數據中心、智能計算中心等算力基礎設施建設,是支撐數智技術應用的基礎。但因為投入大、建設周期長,需要政府帶動并組織社會資源進行先期性、規?;渴鸷徒ㄔO。我國5G當前建設規模全球領先,據工信部數據統計,累計終端連接數已超過了2億戶,累計建設開通5G基站71.8萬個;算力基礎設施建設加快,但目前制造業使用率較低,約占3%。[2]
“智能制造,安全是魂?!?nbsp;以“虛實融合”及“網絡化協同”為核心特征的智能制造必將面臨信息和網絡安全挑戰。2016年我國《網絡安全法》發布,將工控安全確立為國家推進智能制造的重要前提;2018年工信部發布《工業控制系統信息安全行動計劃(2018-2020)》,提出了“一網一庫三平臺”(即在線監測網絡,應急資源庫,仿真測試、信息共享、信息通報平臺),著力態勢感知、安全防護、應急處置能力支撐體系建設;2019年工信部等十部門發布《關于印發加強工業互聯網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在“設備和控制安全、提升網絡設施安全、強化平臺安全、建立健全工業APP應用前安全檢測機制,強化應用過程中用戶信息和數據安全保護”四個方面提出建設要求。
“智能制造,人財兼備?!痹谌瞬殴┙o方面,注重制造和數智產業跨界人才培養,包括推進產教融合的職業培訓體系,促進從業人員技術和知識結構升級,以及推進新型理工科建設,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完善智能制造關鍵領域的人才梯隊培養。在資金供給方面,除專項資金支持和定向稅收優惠外,政府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并加大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投資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對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中長期貸款支持,開發符合智能制造特點的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金融創新產品,拓寬融資渠道和降低融資成本。
發揮企業主體作用,構建“智”造新生態
充分發揮企業開展智能制造的主體作用,尤其是龍頭企業在智能制造推廣中的引領和賦能作用。龍頭企業擁有較強的技術、市場和資金能力,在產業鏈中充當著“鏈主”或系統集成商的角色,是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發展的關鍵力量,突出龍頭企業開展集成創新、工程應用、產業化、試點示范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它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壯大,是構建智能制造產業生態的關鍵。
同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通過“產學研用”結合及開放平臺等形式,最大程度聚集行業優勢資源,促進創新成果孵化和轉化,推動“智”造生態的可持續生長。例如,在《“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中提到的重點任務之一——聯合軟件企業、裝備制造商、用戶和科研院所合力開發面向細分行業的集成化工業軟件平臺,或系統集成商與用戶交互創新,開發面向場景需求的解決方案等,即是圍繞該方向的舉措之一。